【育兒難題】港孩因奬勵計劃變斤斤計較 專家教4大原則勿讓子女功利化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2/08/16 16:59

最後更新: 2022/08/22 13:33

分享:

分享:

很多家長使用奬勵計劃鼓勵孩子,但有小朋友因而變得功利。

很多家長都會使用奬勵計劃,希望增加孩子的良好行為、或培養一些好習慣。但家長不時向筆者反映,計劃確實是有效,但孩子亦變得很「功利」,沒有奬品的話也表明會「罷工」,讓家長苦惱非常。他們都會問同一個問題:「奬勵真的有效嗎?」而筆者通常的回應是:「你們奬勵甚麼行為?奬甚麼?如何奬?何時奬?」

若希望孩子不功利,家長需留意以下幾個原則:

1. 慎選目標行為

一些原本小朋友已經很有興趣做的事,家長也用奬勵計劃的話,其實小朋友的內在興趣會大減,最後變得很功利,以致沒有奬品就不肯完成。若家長希望奬勵計劃有效的話,應選擇一些小朋友不太肯做或動機較低完成的事,而透過奬勵計劃,引起他們完成的動機。若這些行為孩子本身已經做得到,或過份容易,則不宜給予奬勵。

此外,家長亦需謹記目標行為必須是孩子能力範圍而內,並能透過努力而慢慢能完成得到的,例如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功課、整理房間、做家務等等。

最新影片︰

2. 奬品要適量

家長需留意,目標的良好行為需與奬品的大小成正比。有時奬品過大,(例如完成一份作業就奬勵他們去海洋公園的話),會影響孩孩子的動機,而他們因此或會變得很功利。因此,家長可按事情的大小而調整奬勵的類別及數量。

3. 由有形奬勵逐漸轉化成無形奬勵

奬勵有很多種,一般分為「有形奬勵」 (例如金錢、食物、文具、玩具等等)及「無形奬勵」 (例如口頭讚賞、微笑、拍肩、擁抱、進行特別活動等等)。一般來說,無形奬勵比起有形奬勵較能讓孩子持續良好行為。若家長總是利用有形奬勵 (特別是物質的奬勵)來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時,會令孩子日後較難內化他們的良好行為。

當奬勵計劃開始時,家長可考慮在孩子做到目標為時奬勵有形奬勵,以及輔以口頭讚賞。但當計劃進行了一段時間時,而家長亦發現孩子的自覺性也漸漸提高時,便可考慮將奬勵慢慢轉化成無形奬勵。

4. 奬勵需有退場機制

家長須謹記,奬勵不能永遠地進行,必須有退場機制,否則孩子的良好行為不會內化。當家長留意到孩子的好行為在無形奬勵下也能持續,便可結束計劃,日後則以口頭讚賞讓孩子持續良好的行為。

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廖坤怡。

【名師試題教室】睇片連工作紙  中英數必學單元︰https://bit.ly/3sEeM3Q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bit.ly/34FTtW9

TOPick推出「Band1學堂」,更多教育升學資訊︰https://bit.ly/3a6HT6T

原文題為「沒有奬勵,小朋友變得『太功利』怎算好?」

撰文 : 廖坤怡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